时间: 2025-04-29 12:07: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07:59
“怨屈”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怨”表示不满、责怪或怨恨,“屈”表示委屈、不公平的待遇。结合起来,“怨屈”指的是因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误解而产生的怨恨和委屈感。
在文学作品中,“怨屈”常用来描述人物因遭受冤屈而产生的内心痛苦和对外界的怨恨。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在某件事情上感到不公平或被误解。在法律或社会学领域,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个体或群体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产生的社会问题。
“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心中不满,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怨恨。“屈”字古已有之,最初表示弯曲,后来引申为委屈、不屈服。两个字结合形成的“怨屈”一词,反映了汉语中情感表达的丰富性和细腻性。
在**传统文化中,“怨屈”常常与冤案、不公等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正义和个体权益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被用来讨论法律公正、社会公平等问题。
“怨屈”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无辜者遭受不公,内心充满痛苦和怨恨。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激发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的反抗。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误解,人们可能会用“怨屈”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寻求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怨屈如潮涌,心海波涛翻。”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在黑暗中默默流泪,背景音乐可能是悲伤的小提琴曲,营造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氛围。
在英语中,“怨屈”可以对应为“grievance”或“injustice”,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不公正的感觉或行为,而不像“怨屈”那样同时包含怨恨和委屈的情感。
“怨屈”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层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个体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社会正义的重要性。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情感表达力。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屈】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屈,拗曲。 、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 《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 马中锡《中山狼传》-猬缩蠖屈。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可屈伸。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屈膝叩首。 、 清·张廷玉《明史》-不当屈。
【组词】
屈指询算、 屈律、 屈卮、 屈申、 诎屈、 屈伸、 屈屈、 屈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