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4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47:15
村民:指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人,通常与农业活动有关,是农村社区的成员。
村民一词由“村”和“民”组成,“村”指乡村,“民”指人民。在古代汉语中,“村民”一词就已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含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村民常常被视为勤劳、朴实、团结的象征。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也在发生变化。
村民一词常常让人联想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绿色的田野和淳朴的人际关系。它可能唤起人们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珍视。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我曾在一个小村庄度过暑假,那里的村民非常热情好客,他们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乐趣和满足感。
诗歌: 在绿意盎然的田野上, 村民们挥洒着汗水, 播种希望,收获喜悦, 他们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视觉:想象一幅画面,村民们在金黄色的麦田中劳作,孩子们在田间嬉戏,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 听觉:可以联想到清晨的鸡鸣、牛羊的叫声,以及村民们劳作时的谈笑声。
在英语中,“村民”可以对应为“villager”,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法语的“villageois”。不同文化中,村民的形象和生活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乡村生活的特点。
村民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农村居民的身份,也承载了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美好想象和情感寄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绘乡村生活,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认知。
1.
【村】
(形声。从邑,屯声。本义:村庄)。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铉曰:“今俗作村。”-邨,地名。 、 陶潜《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环村居者皆猎户。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