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14: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3:14:47
“万籁无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形容环境极其安静,没有一点声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绘夜晚、深山、寺庙等宁静的场景,强调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感。
“万籁无声”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的“夜静春山空”可以看作是“万籁无声”的意境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成为描述静谧场景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宁静被视为一种美德和高尚的境界。因此,“万籁无声”不仅描述了一种物理环境,也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表达对快节奏生活的一种反思和向往。
“万籁无声”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宁静、平和和放松。它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宁静、大自然的美丽和内心的平静。这种词汇在压力大或需要放松时,能够提供一种心理上的慰藉。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深山中露营,夜晚的宁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万籁无声”的意境。那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万籁无声夜,星辰点点光。心随风飘远,梦在云端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夜晚的森林画面,月光洒在静谧的树梢上,没有一丝声音。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段轻柔的钢琴曲,让人在听觉上感受到那种宁静和深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ad silence”或“pin-drop silence”,虽然都能表达极度的安静,但“万籁无声”更具有诗意和深远的意境。
“万籁无声”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物理环境,也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绘静谧的场景,同时也启发我们对生活的深层次思考。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欣赏其在文学和日常表达中的灵活性和美感。
万赖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一更之后,~。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籁】
(形声。从竹,赖声。本义:古代一种管乐器,三孔)。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司马相如传》。集解:“籁,箫也。”-吹鸣籁。 、 王勃《滕王阁序》-爽籁发而清风生。
【组词】
籁竽、 籁龠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