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1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0:16:12
“作贼”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从事偷窃行为的人,即小偷。基本含义是指那些非法侵入他人财产,进行偷盗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作贼”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行为不端、道德败坏的角色,有时也用来比喻那些不正当的行为或手段。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用来指责或描述某人的不良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犯罪学中,“作贼”可能被更正式的术语如“盗窃犯”或“窃贼”所替代。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具体行为的描述,如“扒手”特指在人群中偷窃的人,而“盗贼”则可能指更严重的盗窃行为。
“作贼”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作”(从事)和“贼”(偷窃者)组成。在古代汉语中,“贼”一词的含义更为广泛,不仅指偷窃者,还指破坏者或叛逆者。随着语言的发展,“作贼”逐渐固定为指从事偷窃行为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作贼”是被严厉谴责的行为,与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相悖。在现代社会,法律对盗窃行为有明确的惩罚,因此“作贼”在社会背景中通常与犯罪和道德败坏联系在一起。
“作贼”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不诚实、危险和不可信任。在表达中,使用这个词汇可能会加强语气的严厉性,表达对某人行为的强烈不满或谴责。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盗窃**,可能会使用“作贼”这个词汇来描述犯罪者,表达对其行为的愤怒和谴责。
在诗歌中,可以将“作贼”比喻为那些偷走人们心灵平静的事物或人,如“你是夜里的贼,偷走了我的安宁”。
视觉上,“作贼”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阴影和隐蔽的角落。听觉上,可能与警笛声、脚步声和紧张的呼吸声相关联。
在英语中,“作贼”可以对应为“thief”或“burglar”,在不同文化中,对盗窃行为的谴责和法律惩罚都是普遍存在的。
“作贼”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犯罪行为,还承载了道德评价和社会规范。通过对这个词汇的深入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法律中的地位。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贼】
(会意。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本义:残害;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贼,败也。 、 《荀子·修身》-害良为贼。 、 《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 《庄子·秋水》-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 《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毁则,坏法也。”-毁则为贼。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下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
【组词】
贼毫、 贼伦、 贼仁、 贼蚀、 贼义、 贼害、 贼蠹、 贼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