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1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16:03
应城 是一个地名,指的是**湖北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隶属于孝感市。字面意思上,“应”可能来源于古代的应国,而“城”则指城市。
在文学作品中,“应城”可能作为一个地理背景出现,用以描述故事发生的地点或人物的故乡。在口语中,提及“应城”通常是指这个地方本身或与之相关的人或事。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城市规划,可能会讨论应城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
同义词可能包括其他地名,如“孝感”、“黄冈”等,它们都是湖北省内的城市。反义词在此语境下不太适用,因为地名通常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应城”的名称可能源自古代的应国,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反映了该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应城作为湖北省的一个县级市,其文化和社会背景与湖北省乃至*的整体文化和社会背景紧密相关。这里可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传统俗和地方特色。
提及“应城”,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宁静的乡村风光、热情的当地居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传统和根源的思考。
个人经历中,如果曾访问过应城,可能会分享那里的美食、风景或与当地人的互动经历。
在诗歌中,可以将“应城”作为背景,描绘其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如:“应城的湖光山色,映照着岁月的静好。”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应城的历史建筑、自然风光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当地的方言或传统音乐。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地名的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会尽量保持原名的发音和意义。
通过对“应城”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地名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地名不仅能够准确传达信息,还能增加文本的文化深度和丰富性。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