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1 16:5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1 16:51:08
兽性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动物的本性或行为特征,通常用来形容人类行为中野蛮、原始、缺乏理性或道德约束的一面。在人类行为中,这个词往往带有贬义,暗示一种回归到原始、野蛮状态的行为。
“兽性”一词源于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类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用来描述人类行为中与动物相似的那些方面。在现代语言中,这个词的使用更加强调了其负面含义。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兽性”可能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在一些文化中,这个词可能与自然、本能的力量联系在一起,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更多地与负面、破坏性的行为相关联。
“兽性”这个词往往引起负面情感,如恐惧、厌恶或不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暴力、混乱和无序。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描述那些在压力或极端情况下失去控制的人的行为。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可能会用“兽性”来形容某些犯罪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兽性”来描绘一个在自然环境中挣扎求生的角色,展现出其原始和本能的一面。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野兽在荒野中奔跑,展现出力量和原始的美。在音乐中,可能会有一些低沉、激烈的旋律,让人联想到野性和力量。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brutality”或“savagery”,德语中的“Tierlichkeit”,都有类似“兽性”的含义,但每个词汇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细微差别。
“兽性”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类行为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比喻,帮助我们理解和批评那些野蛮、原始的行为。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1.
【兽】
(象形。小篆字形。上象耳,中象头,下象足踩地。兽本是禽兽的总称。古另有“獸”字,指捕捉禽兽的活动。二字通用。本义:禽兽的总称)。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
【引证】
《说文》-兽,守备者。 、 《尔雅·释鸟》-四足而毛谓之兽。 、 《释兽释文》。按,兽中可畜养者则曰兽。-兽毛虫总号。 、 《周礼·庭氏》注-兽,狐狼之属。 、 《周礼·兽人》-大兽公之。 、 《诗·小雅·车攻》-搏兽于敖。 、 曹操《却东西门行》-猛兽步高岗。 、 《战国策·齐策》-兽同足者而俱行。 、 《淮南子·说山训》-山有猛兽。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深而兽往之。
【组词】
兽目、 兽工、 兽人、 兽骇、 兽吻、 兽臣、 兽头大门、 兽铤
2.
【性】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 《广雅》-性,质也。 、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组词】
性根、 性行、 性气、 个性、 禀性、 性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