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19:2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19:29:24
词汇“兽口”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其使用和含义相对较为有限。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兽口”字面意思指的是野兽的嘴巴。在基本含义上,它可以指代野兽的进食器官,也可以比喻性地指代野兽的凶猛或贪婪。
“兽口”由“兽”和“口”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兽”指的是野兽,而“口”则是指嘴巴。这个词汇的组合直接反映了其字面意义。
在**文化中,野兽往往象征着野性、凶猛和不可驯服。因此,“兽口”在文化上可能与这些象征意义相关联。
“兽口”可能让人联想到野兽的凶猛和危险,带来一种恐惧或警惕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被使用,但在描述某些极端情况下的贪婪或凶狠时,可能会被选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兽口般的黑暗吞噬了最后一丝光明。”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beast's mouth”,但其使用频率和语境可能与汉语中的“兽口”有所不同。
“兽口”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在特定的语境中,它可以有效地传达出野兽的凶猛或贪婪的意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表达方式和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1.
【兽】
(象形。小篆字形。上象耳,中象头,下象足踩地。兽本是禽兽的总称。古另有“獸”字,指捕捉禽兽的活动。二字通用。本义:禽兽的总称)。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
【引证】
《说文》-兽,守备者。 、 《尔雅·释鸟》-四足而毛谓之兽。 、 《释兽释文》。按,兽中可畜养者则曰兽。-兽毛虫总号。 、 《周礼·庭氏》注-兽,狐狼之属。 、 《周礼·兽人》-大兽公之。 、 《诗·小雅·车攻》-搏兽于敖。 、 曹操《却东西门行》-猛兽步高岗。 、 《战国策·齐策》-兽同足者而俱行。 、 《淮南子·说山训》-山有猛兽。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深而兽往之。
【组词】
兽目、 兽工、 兽人、 兽骇、 兽吻、 兽臣、 兽头大门、 兽铤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