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0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04:25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超出同类,拔取精华。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非常杰出,超越了同类的其他人或事物,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赞美主人公的非凡才能或高尚品德。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称赞某人在某个领域的卓越表现。在专业领域,如教育、艺术或体育,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在其领域内表现突出的人。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原意是赞美孔子的伟大,后来泛指在某一领域中非常杰出的人或事物。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人的卓越和与众不同,反映了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推崇和尊重。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在各个领域中取得非凡成就的人物,激励人们追求卓越。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经常用这个成语来鼓励他们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星辰大海皆为舞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在舞台上独领风骚的艺术家;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一首激昂的交响乐,象征着超越和卓越。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tand out from the crowd”或“top of the clas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超越同类的意思。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或事物的高度赞扬,也是一种激励和追求卓越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者,不可胜记。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乎】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同本义。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类】
(形声。从犬,頪(lèi)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 、 《韩非子·五蠹》-皆守株之类。 、 《荀子·王制》-无法者以类举。 、 、 《列子·仲尼》-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 《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冒之。
5.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6. 【乎】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同本义。
7.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8.
【萃】
(形声。从艸,卒声。本义:草丛生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集韵》-萃,草盛貌。
1. 【出乎】 出于,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