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5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57:21
词汇“寓贤”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雅且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寓贤”进行深入分析:
“寓贤”字面意思是指居住在某地的贤人或贤者。其中,“寓”指的是居住或寄居,“贤”则指的是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因此,“寓贤”可以理解为在某地居住的贤人或贤者。
在文学作品中,“寓贤”常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有贤人居住,赋予该地以文化或道德上的高尚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文言文或古典文学作品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化研究中,可能会提及某个历史时期某地的“寓贤”。
同义词中,“隐士”强调隐居不仕,“贤达”强调德才兼备,“高士”强调品德高尚;反义词则分别指平庸无能、世俗浅*和品德低下的人。
“寓贤”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文言文或古典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踪影。
在**传统文化中,“寓贤”常与隐逸文化相关联,指的是那些选择隐居不仕,但德才兼备的人。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古人对高尚品德和才能的推崇。
提到“寓贤”,可能会联想到宁静的山水、高雅的文化氛围和品德高尚的隐士。这种联想往往带有积极、崇高的情感色彩。
在现代生活中,“寓贤”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文化或古典文学时,可能会提及。例如,在介绍某个历史名人的隐居生活时,可以用“寓贤”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青山绿水间,寓贤隐居处,琴声悠扬,心境自清。”
提到“寓贤”,可能会联想到宁静的山水画、悠扬的古琴声和古朴的居所,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高雅、宁静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寓贤”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隐士”在西方文化中也有所体现,如中世纪的隐修士。
“寓贤”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对高尚品德和才能的推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精髓。通过对“寓贤”的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传承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1.
【寓】
(形声。从宀,禺(yù)声。宀,表示房屋。本义:寄居,寄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寓,寄也。 、 《国琼·周语》-国无寄寓。 、 《礼记·郊特牲》-诸侯不臣寓公。 、 《孟子》-无寓人于我室。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径造袁所寓。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寓逆旅主人。 、 宋·文天祥《后序》-围所寓舍。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同寓数十人。
【组词】
寄寓、 寓士、 寓泊、 寓食、 寓客
2.
【贤】
(形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多财)。
有德行;多才能。
【引证】
《说文》-贤,多才也。 、 《庄子·徐无鬼》-以财分人之谓贤。 、 《史记》-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 诸葛亮《出师表》-闲贤臣。
【组词】
贤声远达、 贤歌、 贤才、 时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