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3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31:21
词汇“受脤”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这个词汇可能是一个笔误或者是特定领域的术语,但在通用汉语中并不存在。因此,我将基于假设的词汇“受脤”进行分析,如果这个词汇确实不存在,那么以下的分析将是一种假设性的探讨。
假设“受脤”是一个复合词,由“受”和“脤”组成。其中,“受”通常表示接受、承受,而“脤”在古汉语中可能指祭祀用的肉或者是一种祭祀的仪式。因此,假设的“受脤”可能指的是接受或参与某种祭祀仪式。
在文学中,“受脤”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人参与或接受某种神圣的仪式,赋予其特殊的意义或使命。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或文化背景下。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专门描述古代的祭祀活动。
同义词可能包括“受祭”、“参与祭祀”等,反义词可能难以确定,因为这个词汇假设的含义较为特殊。
假设“受脤”的词源可能与古代的祭祀文化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因为其特定的**或文化背景而逐渐淡出日常语言的使用。
在古代**,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活动,假设的“受脤”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代表着权威和神圣。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带来一种庄严和神圣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和信仰。
由于这个词汇是假设的,个人应用可能不适用。
在创作中,可以将“受脤”用在一个描述古代祭祀场景的故事中,赋予角色特殊的使命感。
结合古代祭祀的图片或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受脤”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如果“受脤”是一个特定文化的词汇,可以比较它在其他文化中是否有对应的词汇或概念。
由于“受脤”是一个假设的词汇,这次分析更多是一种想象和创造性的探讨。在实际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词汇的实际存在和使用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受脤”确实不存在,那么这次分析可以作为一个学如何处理和分析未知或假设词汇的案例。
1.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
2.
【脤】
古代祭社稷用的生肉。
【引证】
《广雅》-脤,肉也。 、 《谷梁传·定公十四年》。注:“脤,祭肉也。”-天王使石尚来归脤。 、 《左传·成公十三年》-成子受脤于社。
【组词】
脤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