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2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8:27:49
函索: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函”通常指信件或包裹,而“索”意味着请求或寻求。因此,“函索”字面意思是通过信件或书面形式请求某物或信息。
“函索”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源自古代的书信文化。随着电子通信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正式和传统的场合仍被保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信被视为一种正式和尊重的沟通方式。因此,“函索”在某些正式场合仍被视为一种礼貌和正式的请求方式。
“函索”给人一种正式和古典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书信的优雅和历史的厚重。
在现代生活中,“函索”可能用于正式的文件或资料的请求,如学术研究中请求历史文献的复制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时光的长河中,我函索一封古老的信,寻找失落的记忆。”
视觉上,“函索”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封封装在信封中的信件;听觉上,可能让人想起拆信时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quest by letter”或“written request”,但“函索”特有的中文韵味和历史背景使其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函索”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虽然在现代通信中使用频率降低,但在正式和传统的场合仍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和使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文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
1.
【函】
(象形。今隶误作函。本义: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圅,舌也。 、 《国语·楚语》。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若合而函吾中。 、 《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圅。 、 《广雅·释亲》-噱,圅舌也。
2.
【索】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同本义 。后泛指各种绳索。
【引证】
《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 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列士·天瑞》-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 《后汉书·段颍传》-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而索綯。
【组词】
索苇、 索头、 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