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0:4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0:45:54
匿迹:指隐藏行踪,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或去向。字面意思为“隐藏踪迹”。
匿迹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匿”(隐藏)和“迹”(踪迹)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匿迹于野”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匿迹有时与隐士文化相关,指那些选择远离尘世、隐居山林的人。在现代社会,匿迹常与逃避责任或法律追责联系在一起。
匿迹一词常带有一种神秘和不可捉摸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隐藏、秘密和未知。它也可能引发对安全、逃避和隐私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匿迹可能与某人突然消失或不再联系有关,如朋友突然不再回复消息,让人感到困惑和担忧。
在诗歌中,可以将匿迹用于描绘一个神秘的场景:
月光下,影子匿迹于树丛,
风声中,秘密藏匿于夜幕。
匿迹可以联想到夜晚的森林,黑暗中隐约可见的树影,以及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营造出一种神秘和隐秘的氛围。
在英语中,匿迹可以对应为“go into hiding”或“disappea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含义相似,都指隐藏或消失。
匿迹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隐藏,还涉及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逃避和隐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其多重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况和情感。
1.
【匿】
(形声。从匚(xǐ),若声(上古读音与匿声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义:隐藏,躲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匿,亡也。 、 《广雅》-匿,藏也。 、 《左传·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瑾瑜匿瑕。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而知匿其暱。 、 《论语》。皇疏:“藏也。”-匿怨而友其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
2.
【迹】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
【组词】
浪迹天涯;人迹、 人迹罕至;迹蹈、 迹状、 迹响
留下的印子。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蟆入草间,蹑迹披求。
【组词】
痕迹;血迹;笔迹;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