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0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09:07
“定武石”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石材,可能因其质地、颜色或产地而得名。在古代,石材常用于建筑、雕刻和碑文,因此“定武石”可能指的是一种在定武地区开采的、具有特定用途或特性的石材。
在文学作品中,“定武石”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坚硬、稳固或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在口语中,如果提及“定武石”,可能是在讨论某种石材的特性或用途。在专业领域,如建筑学或地质学,可能会详细讨论“定武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定武石”的词源可能与“定武”这个地名有关,指的是该地区特有的石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可能被广泛用于指代任何具有类似特性的石材。
在**传统文化中,石材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坚固、永恒。因此,“定武石”可能被视为一种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材料。
提到“定武石”,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老、坚固和历史的沉淀。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家中有一件用定武石制成的装饰品,可能会成为家中的传家宝,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记忆。
在诗歌中,可以将“定武石”比喻为坚定不移的信念:
如定武石般坚硬,
历经风雨,不改初衷。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块古老的定武石,表面布满岁月的痕迹。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敲击石头的沉闷声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石材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象征意义。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大理石常被用于象征高贵和永恒。
“定武石”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某种特定的石材,还承载了文化和历史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1.
【定】
(会意。从宀(mián),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引证】
《说文》-定,安也。 、 《诗·大雅·桑柔》-靡所定处。 、 《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礼记·曲礼》-昏定而晨省。 、 《礼记·月令》-以待阴阳之所定。 、 《史记·留侯世家》-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资治通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组词】
定迭、 定害、 定帖、 定昏
2.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3.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