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12: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12:16
慈恤(cí xù)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慈”和“恤”两个字组成。其中,“慈”通常指仁慈、慈爱,而“恤”则指怜悯、同情。因此,“慈恤”整体上指的是对他人的仁慈和同情,表现出一种关怀和体谅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慈恤”常用来描述人物的内心情感或行为,如“她以慈恤之心对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书面语中较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慈恤”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社会支持或人际关系的积极品质。
同义词:仁慈、同情、怜悯、关怀 反义词:冷漠、无情、残忍、冷酷
“慈恤”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慈恤”与儒家倡导的仁爱、和谐社会观念紧密相关。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支持,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慈恤”这个词给人以温暖、关怀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善良、体贴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困境的同情和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她总是以慈恤之心对待学生,不仅在学*上给予帮助,还在生活上给予关怀,这种行为深深影响了我对教育的看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慈恤”:
春风拂面,慈恤如你,
温暖了寒冬的心扉。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人在街头帮助一个迷路的孩子,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慈恤”的温暖和关怀。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柔和、温馨的旋律,如钢琴曲,来表达“慈恤”的情感。
在英语中,“慈恤”可以对应为“compassion”或“mercy”,这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也强调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但可能在使用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慈恤”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一词汇在表达关怀和同情方面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语言学的一部分,也是培养个人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概念。
1.
【慈】
(形声。从心,兹声。本义:慈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慈,爱也。 、 《庄子·盗跖》-尧不慈舜不孝。 、 《韩非子·内储说上》-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 、 《周礼·大司徒》。注:“爱幼少也。”-一曰慈幼。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服注:“上爱下曰慈。”-慈和遍服曰顺。 、 《礼记·内则》。注:“慈母知其嗜欲者也。”-其次为慈母。 、 《管子·形势解》-慈者,父母之高行也。 、 《贾子道术》-亲爱利子谓之慈,恻隐怜人谓之慈。 、 《颜氏家训》-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组词】
慈幼、 慈亲、 慈泪
2.
【恤】
(形声。从心,血声。本义: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恤,忧也。 、 《易·泰》-勿恤其孚。 、 《书·大诰》-不印自恤。 、 《诗·大雅·桑柔》-告而忧恤。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恤国事。 、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
【组词】
恤功、 恤恤、 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