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0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3:04:42
“以暴易乱”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使用暴力手段来取代或平息混乱状态。基本含义是指在社会或组织内部,通过强制性的、暴力的方式来解决纷争或混乱,试图以此恢复秩序。
“以暴易乱”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政治和社会观念,强调通过非和平手段来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扩大,不仅限于政治领域,也用于描述个人或组织的行为。
在**文化中,这个词汇常常带有负面色彩,因为它暗示了使用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与儒家文化中强调的“和为贵”相悖。
这个词汇通常会让人联想到暴力、冲突和不安,给人带来负面的情感反应。它提醒人们暴力行为的后果往往是不可预测和控制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动荡,或者在讨论如何处理社会冲突时作为一个警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以暴易乱”来象征性地描述一个社会或个人的内心冲突,如:“在暴风雨的夜晚,他用以暴易乱的心,试图平息内心的狂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抗议,警察使用暴力来驱散他们,这样的场景会让人联想到“以暴易乱”的含义。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或冲突感强烈的音乐来代表这个词汇。
在不同文化中,虽然具体的词汇可能不同,但“以暴易乱”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sing force to quell disorder”。
“以暴易乱”这个词汇在描述和分析社会冲突和政治行为时非常有用。它不仅揭示了使用暴力的后果,也提醒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寻求更加和平和建设性的方法。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概念和情感。
虽袁绍龚行,芟夷无余,然以暴易乱,亦何云及!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暴】
(会意。古文从日,麃声。从日出艹米。本义:晒)。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暴,日干也。曝,俗。 、 《小尔雅》-暴,晒也。 、 《考工记》-书暴诸日。 、 《孟子》-一日暴之。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偃卧日中也。”-暴于南荣。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 、 《颜氏家训·书证》-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
【组词】
一暴十寒;暴炙、 暴背、 暴浣
3.
【易】
(象形。本义:蜥易)。
换,交换。
【引证】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 、 《战国策·魏策》-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 、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易寡人之璧。 、 《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 、 李斯《谏逐客书》-移风易俗。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组词】
易筋经、 易箦、 易货、 易地、 易身
4.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