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0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5:07:35
“游心骇耳”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游心”和“骇耳”两个词组成。其中,“游心”指的是心灵自由地游走,不受拘束;“骇耳”则意味着声音或事物令人震惊或惊讶。因此,“游心骇耳”整体上形容的是一种能够深深触动人心、令人震撼的体验或表现。
在文学作品中,“游心骇耳”常用来形容诗歌、音乐或戏剧等艺术形式的高超技巧和深刻内涵,能够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强烈共鸣。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某人的演讲或表演非常精彩,令人印象深刻。在专业领域,如音乐、文学批评中,它可能被用来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游心骇耳”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成语中常见的对仗结构和意境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深刻而震撼的体验——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艺术和文学被视为能够触及人心深处的媒介。因此,“游心骇耳”这样的成语在评价艺术作品时尤为重要,它强调了艺术作品对人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赞叹。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超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直接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多次在欣赏音乐会或阅读文学作品时感受到“游心骇耳”的体验。例如,某次观看了一场交响乐演出,乐队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的情感表达让我深受感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的诗行,游心骇耳,/ 在寂静的夜里,唤醒沉睡的灵魂。”
结合视觉,我可以想象一幅画面:月光洒在古老的书籍上,文字仿佛活了过来,跳跃着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听觉上,可以是一段悠扬的古典音乐,旋律中充满了情感和故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oul-stirring”或“heart-rending”,虽然不完全对应,但都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影响。
“游心骇耳”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词汇,也让我更加欣赏和理解艺术的力量。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深刻的情感和体验。
可以览观扬意,以示后世好事者读之,以游心骇耳,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
文史外无遗自娱,乃广采~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
1.
【游】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游,旌旗之流也。 、 《诗·长发》-为下国缀旒。 、 《左传·桓公十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骇】
(形声。从马,亥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骇,惊也。 、 《汉书·梅乘传》-马方骇,鼓而惊之。
【组词】
骇驷
4.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