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3:3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3:31:20
“七口八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很多人同时说话,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场面热闹或混乱。
“七口八嘴”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数量词的运用,强调“多”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多人同时说话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家庭聚会或公共场合的热闹气氛,也反映了人重视集体讨论和交流的社会*惯。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热闹和活力,联想到了家庭聚会和朋友间的欢声笑语。
在家庭聚会时,我经常听到长辈们七口八嘴地分享各自的生活经历,这种场景让我感到温馨和快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七口八嘴的鸟儿,在枝头唱着欢快的歌。”
想象一个市场,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顾客们七口八嘴地讨价还价,这样的场景充满了视觉和听觉的活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veryone talking at once”,虽然不如“七口八嘴”那样形象和富有文化特色,但也传达了多人同时说话的情景。
“七口八嘴”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生动和形象的表达,它不仅描绘了多人同时说话的场景,还反映了*人重视集体交流的文化特点。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复杂的社会互动。
既不羞自己怯弱无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惩办,只是七口八嘴,议论他死了没有,受污没有,死了如何好,活着如何不好。
1.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4.
【嘴】
(嘴,本作觜。嘴是后起的累增字。形声。从口,觜(zuǐ)声。本义:同“觜”。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
同本义。
【引证】
《集韵》-觜,鸱旧头上角觜。或作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