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9: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9:29
词汇“燠若”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燠若”进行分析:
“燠若”的字面意思是温暖如春,形容气候或环境温暖宜人。其中,“燠”指的是温暖、热,而“若”在这里作助词,表示状态或程度。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燠若”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气候或环境的温暖,如在《诗经》等古籍中可能会有所体现。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非常正式或古风的文学作品中。
“燠”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温暖。随着时间的推移,“燠若”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温暖”等词汇。
在古代,人们对于四季的变化非常敏感,春天被视为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因此“燠若”这样的词汇反映了古人对春天温暖气候的赞美和期待。
提到“燠若”,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温暖的春天、和煦的阳光和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
由于“燠若”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但如果在一个强调文化传统的场合,如古典诗词朗诵或历史剧的创作中,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时,可以使用“燠若”来增添古风韵味:
春风燠若花初绽,
柳絮轻飘水自流。
古道行人稀,
新绿满枝头。
想象一幅画面:春天里,阳光透过嫩绿的树叶,洒在温暖的小径上,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这样的场景可以用“燠若”来形容。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燠若”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形容春天的温暖,如英语中的“warm as spring”。
“燠若”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古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适当地使用这样的古雅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韵味和深度。
1.
【燠】
(形声。从火,奥(yuè)声。本义:温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燠,热在中也。 、 《尔雅》-燠, 煖也。 、 《书·洪范》。传:“火气也。”-曰燠。 、 《诗·唐风·无衣》-安且燠兮。 、 《礼记·内则》-问衣燠寒。 、 《楚辞·天问》-鸟何燠之。 、 《书·洪范》-八,庶征: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曰时。
【组词】
燠日、 燠沐
2.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