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1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10:02
“救灾恤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灾难发生时帮助邻近的受灾者。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困难时刻相互帮助和支持的社区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救灾恤邻”常用来描绘人物的高尚品质或社区的团结精神。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赞扬某人在紧急情况下的慷慨行为。在专业领域,如灾害管理或社会工作,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社区应对灾难的策略和行动。
“救灾恤邻”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社区互助文化。在古代,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被视为一种美德,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在**文化中,“救灾恤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和谐”理念。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强调了社区团结和互助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情况时。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人们在困难时刻的团结和互助。它提醒我,在面对挑战时,社区的支持和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居住的社区,每当有自然灾害发生时,邻居们总是自发组织起来,互相帮助,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救灾恤邻”的精神。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
邻里们手牵手,心连心,
救灾恤邻,共渡难关,
爱的光芒,照亮黑暗。
想象一幅画面:在暴风雨中,一群人互相扶持,共同前行。背景音乐可能是温暖而鼓舞人心的旋律,传达出团结和希望的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成语或概念也存在,如英语中的“Neighbors helping neighbors”或“Community solidarit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了社区互助的重要性。
“救灾恤邻”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困难时刻要相互支持,共同面对挑战。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和融入**文化,同时也提醒我在生活中实践互助和团结的精神。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明公英名盖世,仁义为怀,湘鄂壤地相接,~,古人所许,何乃自馁若是?
1.
【救】
(形声。从攴(pū),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救,止也。 、 《周礼·司救》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 、 《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使之相救。 、 《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组词】
救止、 救祸、 救灭、 救熄、 救扑
2.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
3.
【恤】
(形声。从心,血声。本义: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恤,忧也。 、 《易·泰》-勿恤其孚。 、 《书·大诰》-不印自恤。 、 《诗·大雅·桑柔》-告而忧恤。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恤国事。 、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
【组词】
恤功、 恤恤、 恤民
4.
【邻】
(形声。从邑,粦(lìn)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
周朝地方基层组织的户口单位。
【引证】
《说文》-邻,五家为邻。 、 《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 陈造《泊慈湖北岸》-渔翁家苇间,蜗舍无邻伍。
【组词】
邻伍、 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