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5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1:03
“弃信忘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抛弃信用,忘记道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守信用,不讲道义,背弃承诺,失去诚信。
在文学作品中,“弃信忘义”常用来批判那些背信弃义的人物,强调诚信和道义的重要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指责某人的不诚实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商业或法律,这个词汇强调了诚信在合作和交易中的核心地位。
“弃信忘义”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道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描述不诚信行为的通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弃信忘义”这个词汇在社会中具有强烈的负面含义,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背叛和不信任。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不诚实行为的愤怒和失望。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背弃了他们的承诺,我们可能会用“弃信忘义”来形容他们的行为,以此表达我们的不满和失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弃信忘义者,如风中残烛,终将熄灭于无信之夜。”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破碎的承诺和失望的表情。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失望的叹息和指责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reak one's promise”或“betray one's trus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含义相似。
“弃信忘义”这个词汇强调了诚信和道义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达对不诚信行为的批评和不满。
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3.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