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3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37:56
词汇“烟态”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引申含义出发。
“烟态”字面意思指的是烟的形态或状态。它可以描述烟在空气中的形状、流动方式或者烟的浓度、颜色等特征。
由于“烟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烟雾缭绕的场景,营造一种朦胧或神秘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但在某些特定的专业领域,如化学、环境科学中,可能会用来描述烟的物理或化学状态。
“烟态”由“烟”和“态”两个字组成。“烟”指的是燃烧时产生的气体,而“态”则表示状态或形态。这个词汇可能是近年来随着环保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在描述烟雾相关话题时逐渐被创造或引入的。
在文化中,烟态可能与某些特定的意象相关联,如佛教中的香烟、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烟雨江南等。在社会背景中,随着对空气质量和环境保护的关注,烟态可能更多地与污染、健康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烟态可能给人带来一种朦胧、神秘或不安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火灾、污染或者某些浪漫的场景。
由于“烟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较少遇到与该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烟态缭绕,如梦如幻,夜色中的幽灵,轻轻拂过心间。”
烟态可能让人联想到朦胧的画面,如晨雾、烟囱冒出的烟等。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火声等与烟相关的声音。
在不同语言中,描述烟的形态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相似。例如,英语中可能会用“smoke pattern”或“smoke formation”来描述类似的概念。
“烟态”作为一个描述烟雾形态的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文学或专业语境中可能会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
1.
【烟】
(形声。从火,因声。本义:物质因燃烧而产生的气体)。
同本义。
【引证】
陆机《连珠》-火壮则煙微。 、 《后汉书·蔡邕传》-煙炎之毁熸。 、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烟焰迷漫。 、 明·刘基《卖柑者言》-烟扑口鼻。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烟炎张天。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烟焰雾雨。 、 唐·杜牧《阿房宫赋》-烟斜雾横(互文,表烟雾斜横。斜 横:升腾缭绕)。
【组词】
烟火邻居、 烟扛扛、 烟爨、 烟蓬、 烟祀、 烟尘、 烟井、 烟火、 烟焰、 夕烟、 风烟、 油烟;炊烟
2.
【态】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態,意态也。 、 《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柔远能迩。 、 《荀子·成相》。按:“诈态也。”-人之态不如备。 、 张衡《西京赋》-尽变态乎其中。 、 《楚辞·大招》-滂心淖态。 、 傅毅《舞赋》-狗偷致态。 、 《楚辞·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 、 李渔《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 《淮南子》-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 唐·杜牧《阿房宫赋》-尽态极妍。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密则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