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2:14
词汇“[寇雠]”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寇雠”由两个字组成:“寇”和“雠”。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寇雠”常用来形容外来的侵略者或内部的叛乱者。在口语或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很少使用,通常会被更现代的词汇如“敌人”、“仇敌”等替代。
“寇”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手持棍棒击打,后引申为入侵者。“雠”字则源于古代的“仇”,表示深仇大恨。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成“寇雠”,专门用来指代敌对的入侵者。
在古代中国,“寇雠”一词常出现在战争、政治斗争的语境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外敌和内乱的重视。
“寇雠”一词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战争、冲突和仇恨。
由于“寇雠”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人很少有机会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敌人”、“仇敌”等词汇。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寇雠”来增加文本的历史感和文学性。
“寇雠”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画面,如士兵的铠甲、战鼓声和号角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寇雠”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enemy”(英语)、“ennemi”(法语)等,都可以表达敌对的意思。
“寇雠”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特色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和深度。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的演变。
1.
【寇】
(会意。从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pū),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 、 《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寇贼奸宄。 、 《左传·文公七年》-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 《吕氏春秋·贵公》-大兵不寇。 、 《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 、 《资治通鉴》-吐蕃发十万兵寇西川。
【组词】
寇戎、 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 寇剽、 寇钞、 寇攘、 寇窃
2.
【剽】
(形声。从力,票声。本义:抢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书多以剽为之。-勡,劫人也。 、 《汉书·贾谊传》-白昼大都之中,勡吏而夺之金。 、 《史记·酷吏传》。索隐:劫也。-俱攻剽为群盗。
【组词】
剽掠、 剽攻、 剽拂、 剽夺、 剽虏、 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