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58: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7:58:21
异己:指与自己不同或对立的人或事物,通常带有贬义,意味着不认同或排斥。
“异己”一词源于汉语,由“异”和“己”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异”表示不同,“己”表示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与自己不同或对立的人或事物。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异己”可能引发排斥或歧视。例如,在封闭的社区中,外来者可能被视为异己,受到排斥。然而,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尊重异己被视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异己”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排斥、对立和冲突。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人们去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背景。
在多元化的工作环境中,我学会了尊重和理解那些与我观点不同的同事,将他们视为异己而非敌人,这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的团队关系。
诗歌: 在异己的目光中,我寻找自我, 在不同的声音里,我听见真理。
在英语中,“异己”可以对应为“outsider”或“alien”,但这些词汇的含义更为广泛,不一定带有贬义。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和社会含义。
“异己”一词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尊重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背景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包容性和开放性的重要性,这对于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深远的影响。
1.
【异】
(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gǒng)从畀(bì)。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玉篇》-异,怪也。 、 《广韵》-异,奇也。 、 《列子·杨朱》-何以异哉。 、 左思《魏都赋》-异乎交益之士。 、 《战国策·赵策》-妇人异甚。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产异蛇。 、 唐·柳宗元《三戒》-觉无异能。 、 宋·王安石《伤仲永》-父异焉。
【组词】
异疾、 异形
2.
【己】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