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0:18: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0:18:40
异己分子: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在某个团体、组织或社会中,持有不同意见、信仰或行为方式的人,他们被视为与主流或多数派不一致,因此可能受到排斥或敌视。
“异己分子”一词源于汉语,由“异”和“己”组成,“异”表示不同,“己”表示自己或内部。这个词在20世纪中叶开始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政治和社会语境中。
在**文化中,集体主义强调团结和一致,因此异己分子往往被视为不稳定因素。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为突出,异己分子有时被视为创新和变革的源泉。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负面情感,如排斥、恐惧或敌意。它也可能激发对自由表达和多样性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异己分子可能是在学校或工作中遇到的那些敢于挑战现状的人,他们的勇气和独立思考值得尊重。
在诗歌中,可以将“异己分子”比喻为孤独的灯塔,坚守在风暴中,指引着不同的方向。
视觉上,异己分子可能让人联想到孤独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突出。听觉上,可能是沉默中的呐喊,或是与众不同的声音。
在英语中,“dissident”或“outsider”可能对应“异己分子”,但“dissident”更侧重于政治异议者,而“outsider”则更广泛地指代不属于某个群体的人。
“异己分子”这个词汇提醒我们多样性和不同意见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尊重异己分子的存在,有助于培养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1.
【异】
(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gǒng)从畀(bì)。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玉篇》-异,怪也。 、 《广韵》-异,奇也。 、 《列子·杨朱》-何以异哉。 、 左思《魏都赋》-异乎交益之士。 、 《战国策·赵策》-妇人异甚。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产异蛇。 、 唐·柳宗元《三戒》-觉无异能。 、 宋·王安石《伤仲永》-父异焉。
【组词】
异疾、 异形
2.
【己】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3.
【分】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引证】
《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组词】
股分;部分;分资、 分例、 分均
分际,合适的界限。
【引证】
《水浒传》-两个正斗到分际。
【组词】
分际、 分直
4.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