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53: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53:23
“改革开放总方针”是指中国在1978年以后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政策,旨在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和开放,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这一方针的核心是引入市场机制,放宽对私营企业的限制,以及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
在政治和经济学领域,“改革开放总方针”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政策方向。在文学和口语中,这一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中国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和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总方针”这一词汇是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方针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有所调整,但其核心理念——改革和开放——始终未变。
在中国,改革开放总方针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影响了社会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方式。这一方针的成功实施,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改革开放总方针”代表着希望和机遇。它象征着国家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激发了对未来的乐观情绪。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改革开放总方针的影响无处不在。从城市的发展到个人的职业机会,这一方针为无数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改革开放总方针,春风化雨润心田, 古老大地焕新颜,梦想照进现实间。”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高楼林立,人们忙碌而有序。这正是改革开放总方针带来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经济论坛上的讨论声,或是股市交易大厅的繁忙声。
在其他国家,类似的改革和开放政策也有实施,但“改革开放总方针”这一词汇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的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
“改革开放总方针”不仅是一个政治经济术语,它还承载着中国近几十年的历史和文化变迁。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
【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改,更也。 、 《诗·郑风·缁文》-敝予又改为兮。 、 《公羊传·庄公三年》-盖改葬也。 、 《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乐。 、 《仪礼·乡射礼》。注:“更也。”-改取一个挟之。 、 《仪礼·士相见礼》-改居则请退可也。 、 《国语·鲁语下》-执政未改。 、 《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组词】
改容加饰、 改适、 改教、 改律、 改视、 改节
2. 【革】
3.
【开】
(会意。小篆字形,两边是两扇门,中间一横是门闩,下面是一双手,表示两手打开门闩之意。本义:开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開,张也。 、 《老子》十章-天门开阖。 、 《老子》-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 《易·系辞上》-开物成务。 、 《乐府诗集·木兰诗》-开我东阁门。 、 《资治通鉴·唐记》-遂开门纳众。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 、 《广东军务记》-午后又开西门归德门。
【组词】
开城、 开门钱
4.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5.
【总】
(形声。从糸(mì),悤(cōng)声。糸是细丝,细丝常聚合成一束,故从糸。本义:聚束;系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总,聚束也。 、 《广雅》-总,结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诗·卫风·氓》-总角之宴。 、 《史记·孝景帝》-令徒隶衣七总布。 、 《汉书·王莽传》-总布二匹。 、 《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漱,栉、縦,笄、总。 、 《新唐书》-以麻总发。
【组词】
总发、 总角之好、 总丱
6.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7. 【针】 (会意。从金,从十。最初用的竹针,写作“箴”,后来有了金属的针,写作“鍼”(针)。本义:缝衣的用具)。 同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