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4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8:46:42
词汇“常郊”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我们无法从常规的词典中找到其确切的定义和用法。然而,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推测“常郊”可能指的是经常或习惯性地去郊外的地方,或者是指郊外的某个特定区域。
由于“常郊”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描述一个人经常去郊外散步或休闲的习惯。在口语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但更可能是用更常见的词汇来描述,如“经常去郊外”。
由于“常郊”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无从考证。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与自然的接触,因此“常郊”这样的概念可能会被用来描述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有机会经常去郊外,可能会感受到与自然亲近的愉悦和放松。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常郊”来描绘一种宁静的生活场景:
常郊的清晨,
露珠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鸟儿的歌声,
唤醒了沉睡的心灵。
由于“常郊”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存在。
尽管“常郊”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但它可以作为一个概念来理解人们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与自然的亲近,因此这样的概念可能会在未来的语言表达中变得更加常见。
1.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
2.
【郊】
(形声。从邑,交声。从“邑”,表示与城郭、行政区域有关。本义:上古时代国都外百里以内的地区称“郊”)。
郊区。
【引证】
《说文》。按,周时距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远郊。-郊,距国百里为郊。 、 《诗·魏风·硕鼠》-适彼乐郊。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素服郊次。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洒江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始知郊田。 、 《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 、 《周礼·质人》。注:“远郊也。”-郊二旬。 、 《仪礼·觐礼》。注:“谓近郊。”-至于郊。
【组词】
郊祀、 郊圻、 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