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50: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50:12
“东海捞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试图在东海中寻找一根针。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情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实现。它强调了任务的艰巨性和成功的不可能性。
在文学作品中,“东海捞针”常用来形容主人公面临的艰巨挑战,或者表达对某件事情成功的怀疑。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调侃某人试图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在专业领域,如工程或科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需要极高精确度或极大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同义词:大海捞针、难如登天、难上加难
反义词:易如反掌、轻而易举
“东海捞针”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基于一个具体的比喻场景——在广阔的东海中寻找一根针。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流传已久,其形象的比喻使其在各种语境中都能被理解和使用。
在**文化中,东海是一个广阔而深邃的象征,常与神秘和不可知联系在一起。因此,“东海捞针”这个成语也承载了一种对未知和挑战的敬畏感。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轻易尝试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无奈和绝望,因为它描绘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思维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现实和理性。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试图在一个庞大的数据集中找到一个特定的错误,那感觉就像是东海捞针。尽管最终找到了,但过程极其艰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东海的波涛中,寻找那遗失的针,梦想的光芒,在无尽的黑暗中闪烁。”
视觉上,我联想到广阔的海洋和微小的针,形成强烈的对比。听觉上,可能是海浪的声音,伴随着寻找过程中的焦虑和期待。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finding a needle in a haystack”,虽然场景不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困难和不可能性。
“东海捞针”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困难和挑战。通过深入学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多样性。
儿,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东海捞针。
你真有幸,遇大德。若是侥幸贪夫,一似~,怎得。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3. 【捞】 (形声。从手,劳声。本义:从水中寻取东西)。
4. 【针】 (会意。从金,从十。最初用的竹针,写作“箴”,后来有了金属的针,写作“鍼”(针)。本义:缝衣的用具)。 同本义。
1. 【东海】 太平洋西部边缘海。在中国大陆东面。北起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与黄海为界;东以日本的九州岛、琉球群岛和中国台湾岛一线内侧与太平洋分隔;东北以朝鲜海峡、西南以台湾海峡分别沟通日本和南海。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70米,最深达2719米。沿岸岛屿众多。长江、钱塘江、闽江等注入。底富藏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