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43: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43:31
“令不虚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命令或指示不会白白发出而不被执行。基本含义是指发出的命令或做出的决定一定会得到执行,不会落空。
“令不虚行”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不详,但其结构和意义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权威和执行力的常用表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威和执行力被视为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因此,“令不虚行”这个成语在强调领导力和管理效率的语境中尤为常见。
这个成语给人以坚定、可靠的印象,联想到的是一个有权威、能够有效推动事情进展的领导者形象。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领导,他的决策总是令不虚行,这使得团队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话语,如春风化雨,令不虚行,唤醒沉睡的心灵。”
想象一位领导者站在高台上,发出命令,士兵们整齐划一地执行,这种场景给人以视觉上的秩序感和听觉上的指令清晰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但不如“令不虚行”那样直接强调命令的执行力。
“令不虚行”这个成语在强调权威和执行力方面非常有用,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常见,也在专业领域中发挥作用。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和丰富性。
国不虚重,兵不虚胜,民不虚用,令不虎行。
1.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虚】
(“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hū)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 、 《尔雅》-河出昆仑虚。 、 《易·升》-虚邑。 、 《诗·傭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 《庄子·天运》-以游逍遥之虚。
【组词】
虚莽
4.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