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6:29
“令人发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某事物或行为让人感到非常愤怒或震惊,以至于手指都因愤怒而颤抖。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极端的愤怒或强烈的厌恶。
“令人发指”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情感表达的丰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极端愤怒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令人发指”常与道德评价和社会正义联系在一起。它强调了对不公正行为的强烈谴责,反映了社会对道德行为的期待和规范。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愤怒和厌恶。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激发了我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正的抵制。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目睹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令人发指。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背叛的阴影令人发指,星辰也黯然失色。”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愤怒人群的画面,他们的手指因愤怒而颤抖。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愤怒的呼喊声或抗议的口号。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utrageous”或“appalling”,虽然它们在情感强度上可能略有不同,但都传达了极端的负面情绪。
“令人发指”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强烈的负面情感。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力量。
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历年以来,不知害了我们多少同志,说来真真~。
公元前227年,秦国打败赵国迫近燕国。燕国太子丹请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带上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及督亢地地图。太子丹把他送到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激昂,场面真是令人发指
1.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4.
【指】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引证】
《说文》-指,手指也。 、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 、 《荀子·儒效》-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指如削葱根。 、 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以指叩门。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指下、 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 指尺、 指掌、 指语
足指也叫做指。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乃扪足曰:“虏中吾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