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6:18
孤行:字面意思是指单独行动,不与他人同行。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独自进行某项活动,不依赖或不与他人合作。
“孤行”一词源于汉语,由“孤”和“行”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孤”指单独、孤独,“行”指行动、行走。随着时间的推移,“孤行”逐渐被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单独行动。
在东方文化中,“孤行”有时被赋予一种英雄主义的色彩,如古代侠客独自闯荡江湖的形象。而在西方文化中,“孤行”可能更多地与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联系在一起。
“孤行”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孤独、坚强和独立。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探险家、思想家或艺术家,他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个人生活中,“孤行”可能体现在一个人独自旅行、学习或创业的经历中。例如,一个人可能选择孤行去探索新的职业道路,尽管面临挑战,但也能获得独特的成长和体验。
诗歌:
在寂静的夜,我孤行,
星辰指引我前行的方向。
心中的火焰,不灭,
在孤独中,我找到了力量。
故事:
他孤行在城市的街头,每一个转角都充满了未知。尽管孤独,但他知道,这是他选择的道路,每一步都坚实而坚定。
在英语中,“孤行”可以对应为“go it alone”或“solitary journey”。在不同文化中,“孤行”都可能与独立、勇气和探索精神联系在一起,但具体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孤行”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单独行动的行为,还蕴含了独立、坚韧和探索的精神。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孤行”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选择,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多样性。通过深入分析和创造性使用,“孤行”能够成为我们语言工具箱中的一个有力工具。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