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5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53:51
“孤虚”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孤”和“虚”。其中,“孤”通常指单独、孤独或无依无靠的状态,而“虚”则指空虚、不实或缺乏。结合起来,“孤虚”可以理解为一种孤独且空虚的状态,形容人或事物缺乏支持和充实感。
在文学作品中,“孤虚”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如孤独、寂寞或失落。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生活状态或情感体验。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它可能用来描述一种心理状态或情感障碍。
同义词:孤独、寂寞、空虚、无助 反义词:充实、热闹、温馨、有伴
同义词中,“孤独”强调单独无伴,“寂寞”强调内心的空虚感,“空虚”强调缺乏内容或意义,“无助”强调缺乏帮助或支持。反义词则表达了与“孤虚”相反的状态。
“孤”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孤儿,后引申为单独、孤独。“虚”字最早见于金文,原意为空,后引申为空虚、不实。两个字组合成“孤虚”,其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固定为描述一种孤独且空虚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孤虚”常与文人墨客的孤独创作状态相联系,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中常有这种意境。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描述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心理状态。
“孤虚”这个词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感,让人联想到孤独的夜晚、空荡的房间和无尽的思绪。它唤起的情感反应可能是同情、共鸣或自我反思。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独自旅行中深刻体会到“孤虚”的感觉,那种在异乡的孤独和内心的空虚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孤虚”:
夜深人静时,孤虚如影随,
心中无物,唯有月光陪。
视觉上,“孤虚”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孤独的身影在空旷的街道上行走,或是一个人独自坐在昏暗的房间里。听觉上,可能是寂静的夜晚中偶尔传来的风声或远处的车声。
在英语中,“孤虚”可以对应为“loneliness and emptines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状态相似。
通过对“孤虚”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它所传达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状态。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虚】
(“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hū)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 、 《尔雅》-河出昆仑虚。 、 《易·升》-虚邑。 、 《诗·傭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 《庄子·天运》-以游逍遥之虚。
【组词】
虚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