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0:1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0:18:00
“治国”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管理、治理一个国家的事务。它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规划、决策和执行,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在文学中,“治国”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理想的国家治理模式,或者批判现实中的治理问题。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治国”来讨论政治领导人的能力或政策的效果。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公共管理等,“治国”是一个核心概念,涉及到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
同义词:
反义词:
“治国”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尚书》等古代典籍。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含义逐渐丰富,涵盖了更广泛的国家治理内容。在现代汉语中,“治国”仍然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展。
在**传统文化中,“治国”常常与“平天下”相联系,强调君主或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智慧。在现代社会,“治国”更多地与民主、法治、科学等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强调透明度、参与度和效率。
“治国”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责任、智慧和远见。它可能激发人们对理想国家的向往,也可能引发对现实政治问题的反思。在个人层面,它可能唤起对领导者的期待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参与过社区治理的讨论,体验到“治国”理念在基层的实践。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治国”:
治国如织锦,
经纬交错间,
智慧与勇气,
绘就盛世篇。
“治国”可能让人联想到宏伟的宫殿、庄严的议会、繁忙的政府办公室等视觉形象。在听觉上,它可能与政治演讲、国歌、新闻播报等声音联系在一起。
在英语中,“治国”可以对应为“governance”或“statecraft”。在不同文化中,对国家治理的理解和实践各有特色,但都强调有效管理和社会福祉。
“治国”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词汇,它不仅涉及理论和实践,还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紧密相连。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治国”这一概念,有助于我更深入地思考国家治理的本质和挑战,以及如何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实现更好的治理。
1.
【治】
(形声。从水,台声。①(chí)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
同引申义。
【引证】
郦道元《水经注》-昔禹治洪水。 、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民治渠。 、 《聊斋志异·小翠》-遂治别院,使夫妇成礼。 、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
【组词】
治酒、 治步、 治任、 治行、 治缮、 治茸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