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1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10:27
核威慑: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利用核武器的潜在或实际威胁来阻止敌方采取某种行动。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展示拥有核武器的能力和决心,使潜在的敌对国家或组织因担心遭受无法承受的核打击而不敢轻易发动攻击或采取敌对行动。
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核威慑是一个核心概念,用于描述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在文学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象征权力、恐惧或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比喻任何形式的强大威胁或影响力。
同义词:核威胁、核恐吓 反义词:核裁军、核不扩散
同义词“核威胁”和“核恐吓”强调的是威胁的直接性和恐吓的效果,而“核威慑”更侧重于通过展示力量来预防冲突的战略。反义词“核裁军”和“核不扩散”则强调减少或控制核武器的行动。
“核威慑”一词起源于20世纪中叶,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和冷战的开始,这个概念逐渐成为国际关系和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也在不断演变,但其核心意义——通过核武器的威胁来预防战争——始终未变。
在冷战期间,核威慑成为全球政治的焦点,影响了国际关系的格局。它不仅是一个军事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紧张和不确定性。在当代,尽管冷战已经结束,核威慑仍然是国际安全讨论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提到“核威慑”,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冷战时期的紧张气氛、全球毁灭的恐惧以及国际政治的复杂性。这个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既是对和平的渴望,也是对潜在灾难的忧虑。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国际新闻或历史事件时,了解核威慑的概念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相关议题。
在诗歌中,可以将“核威慑”作为一个象征,代表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和平的追求:
在核威慑的阴影下, 我们寻求和平的光芒, 跨越恐惧的深渊, 渴望一个无核的世界。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核爆炸的蘑菇云图片,或者展示各国核武器库的图表。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冷战时期的警报声或政治演讲中关于核威慑的论述。
在不同语言中,“核威慑”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概念在全球范围内是普遍理解的。例如,在俄语中,这个词可以翻译为“ядерное сдерживание”。
“核威慑”是一个深刻影响国际关系和全球安全的词汇。了解其含义和历史背景,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国际政治动态,也有助于思考如何在未来的世界中减少核威胁,实现真正的和平。
1. 【核】
2.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
3.
【慑】
(形声。从心,聂声。本义: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慑,失气也。 、 《礼记·乐记》。注:“犹恐惧也。”-柔气不慑。 、 《礼记·曲礼》。注:“犹怯惑也。”-则志不慑。 、 《荀子·礼论》-不至于隘慑伤生。 、 邵长蘅《阎典史传》-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 、 宋·苏轼《教战守》-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组词】
慑怯、 慑气、 慑息、 慑慑、 慑惮、 慑怖、 慑畏、 慑愕、 慑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