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4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1:44:36
“上堂”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有两个基本含义:
“上堂”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可能用于描述进入宫殿或庙宇的仪式性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教育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上堂”常与教育和学联系在一起,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于法律语境,强调了法律程序的正式性和严肃性。
对于许多人来说,“上堂”可能唤起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带有一定的怀旧情感。在法律语境中,这个词可能带来紧张或正式的感觉。
在我的学生时代,“上堂”是日常生活的常态,每次听到这个词都会想到那些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课堂时光。
在诗歌中,“上堂”可以被用来象征知识的追求:
晨光初照,学子们踏上求知的旅程, 上堂的钟声,是智慧的召唤。
在英语中,“上堂”可以对应为“attend class”或“go to court”,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教育和法律的重视。
“上堂”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教育意义,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还是在文学和法律领域的应用,都显示了其多功能性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对于丰富语言表达和理解文化内涵至关重要。
1.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2.
【堂】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殿也。 、 《说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 、 《书·顾命》-立于西堂。 、 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燕坐于华堂之上。 、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华堂旅会。
【组词】
堂上、 堂下、 堂宇、 堂事、 堂阶、 堂阁、 堂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