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5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0:51:28
“万目睚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千万双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形容极其愤怒或惊讶的样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众人对某件事情的强烈不满或震惊。
在文学作品中,“万目睚眦”常用于描绘重大或丑闻曝光时,公众的反应。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新闻报道或正式演讲中,它可以用来强调的严重性和公众的强烈反应。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分析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公众对某个决策或行为的广泛不满。
“万目睚眦”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万目睚眦,皆欲杀之。”原指众人愤怒的样子,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公众对某事的强烈反应。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强调集体的道德判断和公众情绪的强烈。在社会中,如腐败丑闻或重大失误,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公众的普遍不满和愤怒。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联想到人群中普遍的愤怒和不满。它强调了集体情绪的力量和公众舆论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或公众**时,它可以用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万目睚眦之下,真相如晨曦般破晓。”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广场上,无数双眼睛瞪大,充满愤怒和震惊。听觉上,可能是人群中的低语和议论声,逐渐转为高声的抗议和呼喊。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eyes of the world are upon you”,强调全球或广泛公众的关注和审视。
“万目睚眦”是一个强有力的成语,用于描述公众的强烈反应和集体情绪。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地描绘社会**和公众情绪,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3.
【睚】
眼角。
【引证】
《说文新附》-睚,目际也。
4.
【眦】
(形声。从目,此声。本义:眼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眥,目厓也。 、 《列子·汤问》-拭眥扬眉而望之。 、 《素问·气交变大论》-目赤痛眥疡。 、 《史记·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