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3:0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3:08:37
“三达德”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儒家思想,特指儒家所提倡的三种基本德行。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仁、智、勇”为三达德,即仁爱、智慧和勇气。这三种德行被认为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文学作品中,“三达德”常被用来描述理想的人物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被认为具有仁爱之心,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被视为智慧的化身。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三达德”来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尤其是在教育或道德讨论的语境中。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或伦理学,这个词汇被用来探讨德育的核心内容。
“三达德”一词源自儒家经典《论语》,在儒家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伦理和哲学讨论中,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概念。
在**传统文化中,“三达德”被视为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基石。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都强调培养这三种德行。在现代社会,尽管价值观多元化,但“三达德”仍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指导原则。
“三达德”这个词汇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高尚的品德和理想的人格。它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成为更好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所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程中学*过“三达德”,老师强调这些德行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这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培养这些品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达德”:
仁爱如春风,温暖心田;
智慧似明灯,照亮前路;
勇气如磐石,坚定不移。
三达德,人生之宝,
引领我们,走向光明。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山巅上,手持书卷,面带微笑;一位勇士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一位仁者在村庄中,慈爱地帮助他人。这样的画面结合宁静的音乐,能够很好地传达“三达德”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德行可以对应“爱、智慧、勇气”(Love, Wisdom, Courage),虽然在具体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人类基本美德的追求。
通过对“三达德”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这个词汇不仅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性,也在我的个人成长和道德实践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它提醒我,无论在何种文化或社会背景下,追求仁爱、智慧和勇气都是值得的。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达】
(形声。从辵(chuò),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同本义。泛指畅通。
【引证】
《说文》-达,行不相遇也。 、 《广雅》-达,通也。 、 《礼记·内则》-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 、 《国语·吴语》-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 、 《虞书》-达四聪。 、 《书·禹贡》-达于河。 、 《周礼·大宰》-七曰达吏。 、 《仪礼·士昏礼》-下达。 、 《礼记·中庸》-天下达道。 、 唐·李朝威《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屋极有窗以达气。
【组词】
四通八达;达越、 达乡
3.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
1. 【三达】 佛教谓能知宿世为宿命明,知未来为天眼明,断尽烦恼为漏尽明。彻底通达三明谓之三达。用以指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