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5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58:13
“挺身而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站出来,勇敢地面对困难或危险。基本含义是指在关键时刻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责任或面对挑战,表现出勇气和责任感。
“挺身而出”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和含义在历史长河中基本保持稳定,主要强调在关键时刻的勇敢行为。
在**文化中,“挺身而出”常与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相联系,强调个人在集体利益面前的牺牲和奉献。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勇气、责任感和正义感,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有在团队项目中挺身而出承担领导责任的经历,或者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的情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暴的中心,他挺身而出,如同一座不倒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英雄在危险环境中勇敢地站出来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激昂的进行曲来增强这种勇敢和坚定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ep up”或“stand up and be count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强调在关键时刻的勇敢行为。
“挺身而出”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传达了勇气和责任感,还能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采取积极行动。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在关键时刻的勇敢行为。
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
有的~,被关在拘押所里。
唐朝初期,皇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妒忌秦王李世民的威望,联合密谋要杀害李世民。李世民得到密报,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出其不意杀死李建成、李元吉。他们的部下率军攻打玄武门,守将敬君弘挺身而出,英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
1.
【挺】
(形声。从手,廷声。本义: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挺,拔也。 、 《战国策·魏策》-挺剑而起。 、 《史记·陈涉世家》-尉剑挺。
【组词】
挺举;挺挏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