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4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47:15
词汇“杂俗”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杂俗”一词通常指的是混合了各种不纯正或低俗的元素,缺乏高雅或精致的特点。它可以用来形容事物、行为、风格或文化内容等。
“杂俗”一词由“杂”和“俗”两个字组成。“杂”意味着混合、不纯,“俗”通常指大众的、普通的。在古代汉语中,“俗”也有低俗、不雅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杂俗”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混合了低俗元素的事物。
在某些文化中,“杂俗”可能被视为对传统的背离,或者是对高雅文化的挑战。在社会背景中,它可能反映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冲突。
“杂俗”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低质量、缺乏品味的事物。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低俗文化的反感或对高雅文化的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杂俗”来形容某些商业广告,它们为了吸引眼球而采用了过于低俗的手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杂俗的市井中,寻觅一丝高雅的芬芳。”
看到“杂俗”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些色彩过于鲜艳、设计过于夸张的广告牌,或者一些嘈杂、无序的市场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杂俗”可能有不同的对应词汇,但其核心意义——混合了低俗元素——是普遍存在的。
“杂俗”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词汇,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多样性和大众化的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品味和质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正确使用“杂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某些事物的评价和态度。
1.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