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9:14
词汇“校轸”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校轸”进行分析:
“校轸”一词由两个字组成:“校”和“轸”。在古代汉语中,“校”有校对、校正的意思,而“轸”则指车上的横木,也引申为车辆的框架。因此,“校轸”字面意思是指校正车辆,确保车辆结构稳固,运行正常。
在古代文献中,“校轸”常用于描述对车辆的检查和修理,确保其在行驶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比喻对事物的细致检查和调整。
“校轸”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主要出现在古代汉语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不多见。
在古代社会,车辆的制造和维护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活动,因此“校轸”这样的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技术和工艺的重视。
对于现代人来说,“校轸”可能带有一种古朴、精细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追求。
由于“校轸”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历史研究中,可能会用到这个词。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故事时,可以使用“校轸”来增添一种古典的氛围,如:“夜深人静,工匠校轸,只为明日远行。”
结合古代车辆的形象,可以想象到工匠在月光下细心校轸的场景,伴随着木头摩擦的声音和工具的叮当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校轸”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车辆维护或修理的词汇来体现。
“校轸”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技术和工艺的重视,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层次和深度。
1.
【校】
(形声。从木,交(jiào)声。(jiào)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学堂,学校。
【引证】
《集韵》-校,教学之宫。 、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为校。”-郑人游于幺校。 、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组词】
校序、 校室、 校学
2.
【轸】
(形声。从车。本义: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轸,车后横木也。 、 《考工记·舆人》-六分其广,以一为之轸围。 、 《考工记图》-舆下四面材合而收舆谓之轸,亦谓之收,独以为舆后横者,失其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