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21: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21:14
“十年动乱”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词汇,通常指的是在19年至197*年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连续十年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基本含义是指这一时期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语境下,“十年动乱”的使用有所不同:
“十年动乱”这个词汇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逐渐形成的,用以概括那十年的社会动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历史研究和公共讨论中被广泛使用,成为描述那段历史的标准用语。
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十年动乱”代表了国家发展中的一段特殊时期,这段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对后来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来说,“十年动乱”可能带来复杂的情感反应,包括痛苦、反思和希望。对于年轻一代,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引发好奇和研究兴趣。
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听到长辈讲述关于十年动乱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人生的起伏和历史的沉重。
在诗歌中,可以将“十年动乱”作为背景,描绘那个时代的风景和人物,如:
在那十年动乱的岁月,
红墙绿瓦间,风雨飘摇。
人们的脸上,写满了沧桑,
历史的篇章,被血泪浸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到那个时代的标语、**和游行;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歌曲,如《东方红》等,来增强对那个时代的感受。
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类似的社会动荡时期来理解这个概念。
“十年动乱”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历史标签,也是对一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复杂性。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3.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4.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