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3:1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3:14:55
扰动: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干扰或扰乱某种状态或过程。在物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等领域,扰动通常指的是对系统平衡状态的干扰,这种干扰可以是自然的,如风暴、地震,也可以是人为的,如城市化、工业活动。
扰动一词源自汉语,其构成部分“扰”和“动”分别表示干扰和**。在古代汉语中,扰动多用于描述物理或心理上的干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更多的科学和日常语境。
在现代社会,扰动常常与环境问题、社会变革和心理健康相关联。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活动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扰动,而社会**可能对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扰动。
扰动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或不稳定的情感色彩。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混乱、不安和不可预测性。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扰动也可能带来积极的变化,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扰动有助于物种多样性的维持。
在个人生活中,扰动可能体现在各种情境中,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工作中的突发**等。这些扰动虽然起初可能带来困扰,但有时也能促使人们反思和成长。
在诗歌中,扰动可以用来形容内心的波澜:
心灵的湖面,被思念的石子扰动, 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息。
在英语中,扰动可以对应为“disturbance”或“perturbation”。这些词汇在科学和日常语境中都有使用,但其细微差别在于“disturbance”更侧重于物理或社会层面的干扰,而“perturbation”更侧重于微小的、数学或理论上的变化。
扰动这个词在语言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描述了物理和心理层面的干扰,还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扰动这个词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状态和过程。
1.
【扰】
(形声。从手,擾省(yōu)声。本义:搅扰;扰乱)。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扰,扰乱也。 、 《左传·襄公四年》-各有攸处,德用不扰。 、 《史记·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杰并扰。 、 《三国志·吴主传》-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 、 《广东军务记》-(逆夷)不敢复行兹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大惊扰。
【组词】
扰搅、 扰怨、 扰紊、 扰逼、 扰累、 扰习、 扰夺、 扰民
2.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