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2:4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40:38
奴颜婢色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的态度或表情像奴隶或婢女一样卑微、谄媚。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权势面前表现出过分的恭顺和讨好,失去了自尊和独立性。
在文学作品中,奴颜婢色 常用来批判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原则和尊严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举止,尤其是在面对上级或权威时。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人们在权力结构中的行为模式。
奴颜婢色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社会,当时奴隶和婢女是社会底层的存在,他们的行为和态度被视为卑微和谄媚的典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用于描述任何在权势面前失去自尊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君子不器”,即君子不应像器物一样被随意摆布,而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尊严。因此,奴颜婢色 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被视为缺乏道德和人格的表现。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厌恶和鄙视,因为它代表了人性的软弱和道德的沦丧。联想上,我会想到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原则的人,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负面形象。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在职场中奴颜婢色的人,他们为了升职或保住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原则。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些好处,但长远来看,却损害了他们的个人形象和职业发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权势的阴影下,
奴颜婢色的人们,
失去了星辰的指引,
迷失在虚伪的花园。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那些低垂的头颅和谄媚的笑容。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些过分恭维的话语和谄媚的笑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kowtow”(磕头),用来形容过分恭顺和讨好的行为。然而,“奴颜婢色”更强调的是一种态度和表情,而不仅仅是行为。
奴颜婢色 这个词汇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权势面前的软弱和道德的沦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和批判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同时也提醒我们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尊严。
与夫谄权媚势,奴颜婢色,因采风谣司漕运者言而得之者远矣。
1.
【奴】
(会意。从女,从又。女指女奴,又(手)指用手掠夺之。一说又(手)指女奴从事劳动。本义:奴隶;奴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奴,奴婢皆古之罪人也。 、 《周礼·司厉》-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槁。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从群奴而驰。 、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庸奴。
2.
【颜】
(形声。从页,彦(yàn)声。从页(xié),与头有关。本义:印堂)。
印堂,两眉之间。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各本作眉目之间,浅人妄增字耳,今正。眉与眉之间不名颜。…颜为眉间,医经所谓阙,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颜,眉目之间也。
3.
【婢】
(形声。从女,卑声。本义:旧社会里被迫受剥削阶级役使的女子)。
古代罪人的眷属没入宫为婢,后通称受役使的女子。
【引证】
《说文》-婢,女之卑者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婢子,妇人之卑称也。”-使婢子侍执巾栉。 、 《礼记·檀弓》。注:“妾也。”-使吾二婢子夹我。 、 《礼记·内则》。注:“所通贱人之子。”-父母有婢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先大母婢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为婢仆所惑。
【组词】
婢婿、 婢妾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