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4: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34:19
“嚼齿穿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咬牙切齿,极度愤怒或痛恨的样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极端情绪下的表情或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嚼齿穿龈”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面对极大不公或仇恨时的情绪反应。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可以通过描述某人“咬牙切齿”来传达相似的意思。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行为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
同义词: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切齿痛恨 反义词:心平气和、和颜悦色、笑容可掬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深浅,而反义词则完全表达了相反的情绪状态。
“嚼齿穿龈”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对人类情绪化行为的描述。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就已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在**文化中,表达愤怒和痛恨的情绪是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主题。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强烈情绪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也体现了社会对正义和复仇的普遍关注。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愤怒和痛恨。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极端不公面前无法抑制自己情绪的人,以及他们为了正义和尊严所做出的努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朋友在遭受背叛后嚼齿穿龈的样子,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成语所传达的情感强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嚼齿穿龈,誓要将那黑暗撕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紧握拳头,咬紧牙关的表情;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强烈、旋律激昂的音乐来增强这种情绪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nashing of teeth”,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传达了相似的愤怒和痛恨的情绪。
“嚼齿穿龈”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在极端情绪下的行为和表情,它在文学和日常表达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情绪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也认识到了语言在传达情感方面的力量。
唐朝时期,大将张巡守睢阳,被人尊称为“张睢阳”。他作战英勇,而且善于领导。在讨伐安史之乱时,他经常大声呼喊,鼓舞士气,在一次动员大会上,他情绪激昂,嚼齿穿龈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颜平原鼓烈气,握拳透爪;张睢阳愤义声,~。”
1.
【嚼】
义同“嚼(jiáo),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
【引证】
《玉篇》-嚼,噬嚼也。 、 《通俗文》-咀啮曰嚼。 、 《尔雅·释兽》。注:“食之已久,复出嚼之。”-牛曰齝。
【组词】
咀嚼;嚼血、 过屠门而大嚼
2.
【齿】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 《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发堕齿槁。
【组词】
齿吻、 齿颊
3.
【穿】
(会意。从牙,从穴。牙在穴中,表示穿通的意思。本义:穿通,穿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穿,通也。 、 《诗·召南·行露》-何以穿我墉。 、 、 《三国志·诸葛亮传》-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 司马光《资治通鉴》-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组词】
穿墉、 穿着鼻、 穿穴、 穿空、 穿胸
4.
【龈】
牙根肉,牙龈 。围绕牙颈及覆盖上下颌牙槽的组织;泛指牙槽及其四周的软组织。
【引证】
《太玄·密》-琢齿依龈,三岁无君。
【组词】
龈龈、 龈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