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3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30:46
外寇 的字面意思是指来自外部的敌人或侵略者,通常指外国或外族的入侵者。这个词汇带有明显的负面色彩,强调了外来者对本国或本族的威胁和敌意。
在文学作品中,“外寇”常被用来描绘战争或冲突的场景,强调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外来威胁,不限于军事领域。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国际关系学,“外寇”可能被用来具体指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定外国侵略者。
“外寇”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外”指外部,“寇”指盗贼或侵略者。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指代对象有所变化。
在历史上,“外寇”常被用来指代蒙古、满族等外族的入侵,这些历史深刻影响了**的民族认同和历史记忆。在现代,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指代任何形式的外来威胁,包括经济、文化或军事上的。
“外寇”这个词汇常常引发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和爱国情绪。它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战争和苦难,同时也激发了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关切。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讨论历史**或国际关系时使用“外寇”这个词汇,以表达对国家历史的尊重和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关注。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外寇”来描绘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坚韧:
铁蹄踏破山河梦,外寇横行夜未央。 英雄血染战旗红,誓死捍卫国尊严。
结合历史纪录片或战争电影中的画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外寇”这个词汇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如战火纷飞的战场、士兵的呐喊和民族的抗争。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的“invader”或“foreign enemy”,也有类似的表达,但具体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会有所不同。
“外寇”这个词汇不仅是历史和语言的产物,也是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寇】
(会意。从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pū),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 、 《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寇贼奸宄。 、 《左传·文公七年》-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 《吕氏春秋·贵公》-大兵不寇。 、 《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 、 《资治通鉴》-吐蕃发十万兵寇西川。
【组词】
寇戎、 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 寇剽、 寇钞、 寇攘、 寇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