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6:1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6:19:30
词汇“[堙窒]”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文或特定的文学作品中。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堙窒”的字面意思是堵塞、阻塞。其中,“堙”指的是填塞、堵塞,“窒”指的是阻塞、不通。两者结合,表示完全堵塞,使无法通过。
在文学作品中,“堙窒”常用来形容道路、河流等被堵塞,也可用来比喻思想、情感等的阻塞。在口语中几乎不使用,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或古文中。
“堙”和“窒”都是古代汉语词汇,源自古代对物理堵塞的描述。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降低,但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道路和河流的堵塞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堙窒”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这种影响,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交通畅通的重视。
“堙窒”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联想到了阻碍和困难。在情感表达上,它可以用来形容内心的困扰和无法释放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堙窒”这个词,但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些具体的堵塞情况,如交通堵塞、情感障碍等。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堙窒”来创造一种阻塞和压抑的氛围,如: “心河堙窒,泪流无声, 岁月长河,阻不断情深。”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被堵塞的河道、堆积的泥沙;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水流被阻断时的沉闷声响。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blockage”(英语)、“obstruzione”(意大利语)等,都可以表达类似的堵塞概念。
“堙窒”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1.
【堙】
(形声。从土,垔(yīn)声。《说文》本作“垔”,从土,西声。本义:堵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俗作堙,作陻。-垔,塞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堙木刊。 、 《国语·周语》-堕高堙庳。 、 《国语》-夷灶堙井。
【组词】
堙圮、 堙窒、 堙绝、 堙塞
2.
【窒】
(形声。从穴,至声。洞穴狭小阻塞,故从穴。本义:阻塞,不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窒,塞也。 、 《易·讼》。虞注:“塞止也。”-有孚窒。 、 《吕氏春秋·尽数》。注:“不通也。”-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鼻则为鼽为窒。 、 《诗·豳风·七月》-穹窒熏鼠。
【组词】
窒塞;窒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