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0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00:58
堙灭(yīn mi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埋没、消失或毁灭。它通常用来描述事物因某种原因而彻底消失,不再存在或被遗忘。
“堙灭”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演变过程中保留了较强的书面语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出现在较为正式或文学性的文本中。
在**文化中,“堙灭”常常与历史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相联系,反映了人们对时间流逝和事物变迁的感慨。
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哀伤的感觉,因为它涉及到事物的彻底消失和遗忘,引发人们对失去和无法挽回的事物的深切感慨。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谈论历史遗迹的保护或个人记忆的保存时使用到“堙灭”这个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星辰堙灭,唯爱永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废的古城遗址,风沙掩埋了一切;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沉重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葬礼进行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obliterate”或“vanish”,但它们在语义和情感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
“堙灭”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事物的物理消失,也反映了人们对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增强文本的深度和情感表达。
1.
【堙】
(形声。从土,垔(yīn)声。《说文》本作“垔”,从土,西声。本义:堵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俗作堙,作陻。-垔,塞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堙木刊。 、 《国语·周语》-堕高堙庳。 、 《国语》-夷灶堙井。
【组词】
堙圮、 堙窒、 堙绝、 堙塞
2.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