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9:31
怛然失色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因惊恐或极度震惊而脸色变得苍白。怛然,形容惊恐的样子;失色,指脸色变得苍白。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惊吓或重大变故时的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怛然失色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增强故事的紧张氛围。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某人因惊讶或恐惧而脸色大变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医学,怛然失色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生理反应。
同义词:面如土色、惊慌失措、惊恐万状 反义词:镇定自若、泰然处之、面不改色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怛然失色更强调脸色苍白,而惊慌失措则更侧重于行为上的慌乱。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怛然失色完全相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怛然失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人物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细致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惊恐反应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怛然失色常被用来形容人在面对重大变故时的自然反应,反映了人们对惊恐和震惊情绪的普遍理解。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某人在听到坏消息或遭遇意外时的反应。
怛然失色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不安。它让人联想到突如其来的惊吓或重大变故,引发人们对未知和不可控情况的恐惧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朋友在得知亲人遭遇意外时怛然失色的情景,那一刻的震惊和无助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诗歌中,怛然失色可以用来描绘夜晚的寂静被突如其来的雷声打破,星辰为之失色的场景。
怛然失色可以让人联想到一张苍白的脸庞,或是突然静止的画面,伴随着心跳加速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urn pale" 或 "go white",它们也用来形容人在惊恐时的脸色变化。
怛然失色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绘了人的生理反应,也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和精确。
闻介马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太守~,左右皆大惊。
1.
【怛】
(形声。从心,旦声。本义:痛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怛,憯也。从心,旦声。 、 《方言一》-怛,痛也。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悲泗淋漓,诚怛人心。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