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9:31
“熏腐之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熏烤或熏制过程中剩余的部分,通常指的是食物在熏制过程中剩下的部分,这些部分可能因为熏制时间过长而变得过于干燥或失去原有的风味。在引申意义上,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经过长时间的某种处理或影响后,失去了原有的品质或价值。
在文学作品中,“熏腐之余”可能用来形容人物或事物经过时间的侵蚀,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或价值。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历史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食品加工或历史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会有更具体的应用。
同义词:残余、余烬、残破 反义词:新生、焕然一新、完好无损
“熏腐之余”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于古代食品加工中的熏制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引申到更广泛的语境中,用来形容事物经过时间的侵蚀或处理后的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食物的保存和加工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因此,与食物加工相关的成语如“熏腐之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食物保存技术的认识和评价。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沧桑和失落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无情和事物的衰败。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会带有一种怀旧或哀伤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遗迹或老物件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来表达它们经过时间洗礼后的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刀,雕琢出熏腐之余的古桥,见证了无数过往的足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古老的桥梁,经过风吹雨打,显得斑驳陆离。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典或怀旧的音乐,来增强这种沧桑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事物经过时间侵蚀后的状态来实现。
“熏腐之余”这个成语虽然不常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但在文学和历史讨论中,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用来形容事物经过时间或处理后的状态。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对于丰富语言表达和理解文化背景都是有益的。
彼自以为总明人杰也,奴仆熏腐之余何能为。
1. 【熏】
2.
【腐】
(形声。从肉,府声。本义:腐烂变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腐,烂也。 、 《广雅》-腐,败也。 、 汉·王充《论衡·订鬼篇》-人死,五藏腐朽。 、 《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 、 《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组词】
腐散、 腐坏、 腐秽、 腐浊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