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5:0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5:03:25
“凝铸”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凝”和“铸”。字面意思上,“凝”指的是液体变为固体,或指物质由流动状态变为凝固状态;“铸”则是指将金属熔化后倒入模具中制成器物。结合起来,“凝铸”可以理解为将物质通过凝固和铸造的过程形成固定的形态。
在文学中,“凝铸”常用来形容时间的停滞或情感的凝聚,如“历史的瞬间凝铸成永恒”。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冶金学或雕塑艺术中,“凝铸”是一个常用术语,指的是金属或材料的成型过程。
同义词中,“铸造”更侧重于制造过程,“凝固”侧重于状态的转变,“成型”则侧重于最终的形态。反义词中,“融化”是“凝铸”的直接对立,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
“凝”字古已有之,源自《说文解字》,原意为水冻结。“铸”字同样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铸造金属器物。两者结合的“凝铸”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更多是在现代汉语中作为一个复合词使用。
在**文化中,“凝铸”常与传统工艺和历史记忆联系在一起,如青铜器的凝铸代表了古代文明的辉煌。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也常用来形容某种精神或文化的传承和固定。
“凝铸”给人一种坚实和永恒的感觉,常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永恒。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对过去或传统的尊重和怀念。
在日常生活中,“凝铸”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工艺品或历史**时,这个词能提供一种深沉和具体的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凝铸成墙,每一块砖都是时间的诗行。”
视觉上,“凝铸”可能让人想到青铜器的光泽和雕塑的立体感。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金属铸造时的敲击声和冷却时的嘶嘶声。
在英语中,“凝铸”可以翻译为“casting”,在艺术和冶金领域有相似的含义,但在文学和情感表达上可能不如汉语丰富。
“凝铸”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工艺美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物理过程,也承载了历史和情感的重量。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
1.
【凝】
(会意。古冰字,从水,从疑。疑,止也。疑亦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凝,水坚也。 、 《广雅》-凝,定也。 、 《诗·卫风·硕人》-肤如凝脂。 、 《考工记》-凝土以为器。 、 《礼记·乡饮酒义》-天气严疑之气。 、 枚乘《七命》-霜锷水凝。 、 唐·岑参《走马川行》-幕中草檄(xì)砚水凝。
【组词】
凝寒、 凝冰、 凝雨、 凝涸、 凝霜
2.
【铸】
(形声。从金,寿声。甲骨文字形,会意。上面是双手拿“鬲”(lì,古炊具),下面是“皿”;鬲、皿表熔化金属的锅炉。中间象被熔铸的金属。小篆变为形声字。本义:铸造)。
同本义 。锤炼,雕琢金属或以液态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浇制成器的统称。
【引证】
汉·贾谊《过秦论》-铸以为金人。 、 《后汉书·张衡传》-以精铜铸成。
【组词】
铸印、 铸冶、 铸兵、 铸作、 铸金、 铸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