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1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15:12
词汇“[婢使]”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汉语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婢使”字面意思是指古代家庭中负责家务和侍奉主人的女性仆人。其中,“婢”指的是女仆,“使”则有使唤、差遣的意思。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婢使”常用来描述贵族或富裕家庭中的女仆,她们负责日常家务、侍奉主人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女仆”或“家政服务员”等词汇。
“婢使”一词源于古代汉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女仆”或“家政服务员”等词汇。
在古代**,婢使是社会阶层较低的群体,她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往往较为艰苦。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级差异和家庭结构。
提到“婢使”,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家庭的生活场景,以及那些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女性。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劳动者的同情。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如果我们在研究古代文学或历史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
在创作中,可以将“婢使”用于描述古代场景,增加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例如,在写一篇关于古代家庭的小说时,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描绘家庭成员和仆人之间的关系。
结合古代家庭的生活场景,可以想象婢使们忙碌的身影,以及她们在厨房、庭院中的声音。这些视觉和听觉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地理解这个词汇。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maid”(英语中的女仆)也有类似的使用情况,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家庭服务的共同需求。
“婢使”这个词汇虽然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家庭结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我们对语言多样性和历史深度的认识。
1.
【婢】
(形声。从女,卑声。本义:旧社会里被迫受剥削阶级役使的女子)。
古代罪人的眷属没入宫为婢,后通称受役使的女子。
【引证】
《说文》-婢,女之卑者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婢子,妇人之卑称也。”-使婢子侍执巾栉。 、 《礼记·檀弓》。注:“妾也。”-使吾二婢子夹我。 、 《礼记·内则》。注:“所通贱人之子。”-父母有婢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先大母婢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为婢仆所惑。
【组词】
婢婿、 婢妾
2.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